生态环境部回应碳市场四大热点问题:将因“业”制宜分配配额,加大数据造假处罚力度
发布时间:2021-07-14
返回列表


7月14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李高介绍启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上线交易有关情况,对于碳市场扩围、配额分配方法、碳价情况、数据监管等热点问题进行回应。


接下来哪些行业将纳入碳市场?


在回答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关于全国碳市场首批纳入发电企业的设置以及其他重点行业领域的准备情况提问时,赵英民表示,全国碳市场选择以发电行业为突破口,有两个方面的考虑:

一是直接烧煤的发电行业,二氧化碳排放量比较大。目前纳入的包括自备电厂在内的2225家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年排放二氧化碳超过了40亿吨,因此首先把发电行业作为首批启动行业,能够充分地发挥碳市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积极作用。

二是发电行业管理制度相对健全,数据基础相对较好。排放数据的准确、有效获取是开展碳市场交易的前提。发电行业产品单一,排放数据的计量设施完备,整个行业的自动化管理程度高,数据管理规范,而且容易核实,配额分配简便易行。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副部长许召元此前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时表示,从各国开展碳交易,以及我国几个碳交易试点城市的经验看,准备监测和核算出企业的碳放量、具有更多的交易对象是开展交易,并取得良好效益的基础。从这点上来说,进入的行业越多,后面的碳交易就越容易开展。而电力行业率先进入碳交易,既有利于更准确地收集钢铁等行业的碳排放数据,也使之后纳入的企业有更多的交易对象,能够更加充分地激活碳市场。

赵英民透露,目前生态环境部已委托相关的科研单位、行业协会研究提出符合全国碳市场要求的有关行业标准和技术规范建议。下一步,将按照“成熟一个批准发布一个”的原则,加快对相关行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与报告国家标准的修订工作,研究制定分行业配额分配方案,在发电行业碳市场健康运行以后,进一步扩大碳市场覆盖行业范围,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促进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引导气候投融资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如何衔接地方试点与全国碳市场?

从2011年开始,我国已开展10年碳排放权交易地方试点工作,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湖北、广东、深圳两省五市从2013年6月先后启动交易,覆盖了电力、钢铁、水泥20多个行业近3000家重点排放单位。到2021年6月,试点省市碳市场累计配额成交量4.8亿吨二氧化碳当量,成交额约114亿元。

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李高谈及这些年的试点工作表示,主要成果体现在“重点排放单位履约率保持很高水平”、“市场覆盖范围内碳排放总量和强度保持双降”两方面。这为全国碳市场建设在制度设计上,包括地方法律法规的建设、配额分配方式、交易方式等方面积累了宝贵经验,也为全国碳市场建设积累了人才队伍。

李高表示,全国碳市场在覆盖范围、准入门槛、配额分配方面的制度设计和试点市场有一定的差异。7个试点碳市场纳入的行业范围、门槛,也是根据各地的产业发展实际情况和各地温室气体控制目标、管理要求来定的。

全国碳市场建设以后,工作重点转向确保全国统一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平稳、有效运行。李高明确表示,参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不再参加地方碳市场的交易。避免一个企业既参加地方碳市场又参加全国碳市场的情况。

但从试点向全国碳市场过渡,还有一些关键问题需要尽早明确。比如,如果企业持有2019-2020年度的结余配额,这些配额是否可以顺延至全国碳市场启动后的交易中?如果答案是肯定的,又将如何将地方试点的结余配额换算为全国碳市场配额?

李高表示,在具体过渡的时间表、路线图方面,还要根据全国碳市场发展、根据地方试点实际情况进一步研究。在全国碳市场建立的情况下,不再支持地方新增试点,现有试点可以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同时做好向全国碳市场过渡的相关准备工作。


配额如何分配,碳价如何形成?

赵英民表示,稳妥制定配额分配实施方案是明确发电行业为首个纳入行业之后,全国碳市场建设的重点工作之一。

在市场启动初期,只在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之间开展配额现货交易,并衔接我国正在实行的碳排放强度管理制度,采取基准法对全国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分配核发首批配额。

全国碳市场配额分配的方法是全国统一的。企业根据排放情况可以自行计算,得出应该获得的配额数量。配额分配的基础是经过生态环境主管部门核查后的碳排放相关数据,根据《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的规定,重点排放单位对排放数据的核查结果乃至分到的配额有疑义的还可以复核申诉。

目前配额采取的是以强度控制为基本思路的行业基准法,实行免费分配。也就是说,配额分配是基于实际产出量,对标行业先进碳排放水平,而且与实际产出量挂钩。考虑到企业承受能力和对碳市场的适应性,目前制度上还对企业的配额缺口量作出了适当控制,需要通过购买配额来履约的企业,还可以通过抵消机制购买价格更低的自愿减排量,进一步降低履约成本。

配额发放对碳价十分具有影响力。2005年上线的欧洲碳市场就一度面临严重的配额过剩和供需失衡问题。我国碳市场试点也面临着发放“尺度”问题,一直处于较高水平的北京碳交易试点碳价就得益于对于碳配额发放的严格控制。

北京绿色交易所总经理、北京绿色金融协会秘书长梅德文曾介绍,北京对重点排放单位的既有设施,确定不同行业各年度的控排系数,实现既有设施碳排放量逐年下降。对于新增设施,以国内外先进标准核定新增设施配额。两种分配方法的结合,避免了经济下行时按照历史排放分配方法的配额过剩问题。

未来配额分配方案将随着越来越多的行业纳入而更加完备丰富,相关部门需要根据不同行业的实际情况研究制定分行业配额分配方案。配额分配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对于刚刚接触的企业和相关管理部门来讲也是个比较复杂的问题。

赵英民表示,碳价过高和过低都不好。碳价过低,将挫伤企业减排的积极性;碳价过高,也将导致一些高碳企业负担过重。因此未来将采取改进配额分配方法、引入抵消机制等政策措施引导市场预期,从而形成合理碳价。


如何确保碳排放数据真实准确?

配额分配的基础是经过生态环境主管部门核查后的碳排放相关数据,为保障配额分配的公正性,全国碳市场配额分配的方法是全国统一、公开透明的。企业根据排放情况可以自行计算,得出应该获得的配额数量。

如果有异议,根据《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的规定,重点排放单位对排放数据的核查结果乃至分到的配额有疑义的还可以复核申诉。

2018年以来,为积极推进全国碳市场建设,生态环境部扎实开展数据质量管理工作。严格落实碳排放核算、核查、报告制度,在企业报告、地方生态环境部门核查的基础上,生态环境部组织专门的督导帮扶,监督指导省级生态环境部门加大核查力度,组织开展核查抽查,通过对地方督促检查和对企业现场抽查,进一步加强对数据管理,提升数据质量。

“市场要进行交易最基本的基础是要确保碳排放数据的真实准确,这也是我们全国碳市场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赵英民表示,生态环境部高度重视碳排放数据质量工作,在连续多年开展各相关行业碳排放数据核算、报告与核查工作的基础上,为进一步强化全国碳市场上线交易前的数据质量管理,生态环境部专门印发了《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与报告指南(发电设施)》《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报告核查指南(试行)》,对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的核算和报告进行统一规范,对省级主管部门开展数据核查的程序和内容提出严格要求。

按照现在的工作程序,在企业报告数据和省级生态环保部门核查工作完成以后,生态环境部还组织了对地方的督促检查和对企业的现场抽查。同时,生态环境部进一步加强了对企业和第三方机构的信息公开力度,要求企业公开排放情况。省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公开核查技术服务机构从业业绩,以信息公开方式加强行业监督和社会监督。根据核查的情况看,总体来说全国碳市场数据质量是符合要求的。

7月6日,内蒙古自治区生态环境厅通报了“内蒙古鄂尔多斯高新材料有限公司虚报碳排放报告案”。这是全国首例公开披露的碳排放报告造假案件,该公司将2019年排放报告的部分编号、样品标识号、送检日期、验讫日期和报告日期等内容进行了篡改,并删除了防伪二维码。对该公司查处结果为责令限期改正违法行为。

赵英民表示,为了进一步提升全国碳市场数据质量,下一步将继续加大工作力度。一是积极推动尽早发布《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加大对数据造假行为的处罚力度,加强执法保障。二是持续加强能力建设,提升碳市场参与各方业务能力。三是加强监督指导,持续开展对地方生态环境部门和企业的监督帮扶,狠抓数据管理。四是加强信息公开和信用体系建设,借助全社会力量对数据管理工作进行监督,从而提升全国碳市场的数据质量。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