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智多兴双碳事业部总经理肖忠湘博士接受碳友会专访,作为双碳领域的专家,肖忠湘博士拥有丰富的行业实践经验,曾出版过多部双碳专著,发表了多篇科研论文,多次主导多个省市政府的双碳方案设计及战略指导工作。
肖忠湘博士在此次专访中从碳监测、碳中和产业链、能源结构等角度解读了碳中和的未来发展,还谈到了“双碳”战略所引发的能源问题的思考。
2020年被称作“碳中和元年”,自从我国向世界承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双碳话题的关注度一直居高不下,碳中和将会对碳产业链带来哪些深刻变革?在碳中和落地的过程中,国内的碳监测的技术和应用现状是怎样?未来能源该如何转型?在碳友会的此次访谈中,肖忠湘博士就这些问题作了解答。
谈国内外碳监测
“碳监测”完全自主国产化还有一段路
“自巴黎协定时代开始,全球基本达成了一个基本目标:要把全球温度升高控制在2℃以内,并力争控制在1.5℃以内。其中,很重要的就是要控制二氧化碳的浓度指标。”肖忠湘博士说,“如果要把温度升高控制在2℃以内,那么需要把二氧化碳浓度控制在500ppm以内,而如果需要把温度控制在1.5℃以内,则需要把二氧化碳控制在430ppm以内。目前全球的二氧化碳浓度基本在410-420ppm左右,工业革命以前是280ppm。但是整体来说,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是很低的,要做到精确监测有一定的困难。”
肖忠湘博士还说到:“目前,低精度的碳监测设备国产化是没问题的,但是要做到中精度和高精度的设备还有一定困难,要做到产业化,目前还有点难度。智多兴很想把中高精度的设备完全自主国产化,至少保证我们的能源的使用数据和碳排放数据完全掌握在自己手里。”
谈国内碳中和产业链
当被陈琼秘书长问到大家都非常关注的碳市场和碳产业链,肖忠湘博士说到:“碳中和产业链是一个大而全的产业链,所有的行业都值得用碳中和的理念或碳中和的方式重新做一遍,所有的资源值得以碳交易作为中心枢纽把资源重新分配一遍。碳中和产业链将会对能源、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空间格局等产生影响,不仅是传统的产业可以加碳中和,碳中和也可以下沉到各个产业链。”
肖忠湘博士还用3个字概况了目前我国的碳中和服务产业链,两个“准”一个“用”。
第一个“准”是制定标准:
一是国际、国内双碳领域的标准,包括核算标准、计算标准、监测标准、零碳示范建设标准等等;
二是各区域、各省市以及各行业的一些顶层设计;
三是各行各业的相关方法学、相关指南;
第二个“准”是数字准确:
包括温室气体清单的编制、碳核算、碳盘查、碳核查、当然还有智多兴躬身入局的碳监测、碳感知等一系列领域。所有的能碳数据最后会通过“碳神经元”传达到“碳神经系统”并储存在“碳大脑”当中。
“用”是使用、运用:
怎么用好碳资产,是每个企业都要面对的问题,碳资产会涉及到环境信息披露、ESG报告、碳交易、碳金融等环节。前面两个“准”是为“用”做准备,有了“计算标准”,才能做到“计算准确”,才能实现“用得高效合理”。
谈能源问题
国家能源安全比粮食安全更严峻
访谈过程中,碳友会陈琼秘书长提到,在工业时代,人类活动增加了能源消耗,加剧了碳排放,要实现碳中和的第一核心是要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和能源结构的调整,因为传统的化石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才是最主要的排碳源,以后清洁能源和可再生的能源会逐渐替代传统化石能源。
肖忠湘博士认为传统能源是发展的功臣,但是去化石能源是发展的必然,更是时代的进步。现在国家的能源安全比粮食安全更严峻。目前中国人口已经接近峰值,只要守住耕地红线,因为粮食再生,因此粮食安全不会有太大的问题。但是,化石能源是不可再生的。尤其是俄乌冲突以来,能源问题的挑战更大,肖忠湘博士强调“如果我们要想和平崛起、和平统一,能源安全问题一定要解决,但能源安全问题恰恰是我们的软肋。”
智多兴深耕环保生态领域
致力成为智慧环保和绿色生态领域的综合服务商
访谈结束前,肖忠湘博士还谈到了智多兴的初心,“想为深圳市谋点事,想为粤港澳大湾区干点事,想为国家的双碳战略成点事”。智多兴自2017年成立之初就前瞻性布局碳达峰碳中和绿色生态领域,深度参与碳排放监测、零碳园区、海洋蓝碳、林业碳汇、智慧环保等核心产业,以数字双碳在智慧环保的应用为出发点,围绕大气监测,采用物联网智能终端、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空间地理信息,将环境感知和污染防治紧密结合,为环境质量、生态保护、双碳监管等业务提供智能的实时的监管平台,便于机构作出科学的决策及预警管理、为政府及企业提供碳中和综合服务,目前业务已覆盖华北、华南、华东及西南,市场布局由华南地区辐射全国十几个城市。
子公司——海金智多兴绿碳科技(海南)有限责任公司是海南国际碳排放权交易中心的核心筹建成员与发起股东,致力成为国家碳中和及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重要力量,为如期实现我国的“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贡献更多的智慧与力量。